挖淤泥施工方案要比较齐全的
挖淤泥施工方案
一、 概述
道路现状表层为近代围海造地和人工湖开挖吹填形成的吹填土。吹填土:砂质粉土夹淤泥质粉质粘土,土质松散且不均匀。吹填土厚度一般为2.0~4.0m,局部最深约6m,由于吹填土形成时间短,属欠固结土,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强度低,在动力作用下易产生沉淀和液化。为确保路基强度和稳定,需对路基进行处理。
根据已实施的C1、C2、B1道路地基处理结果,经分析确定B2、B3道路采用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的地基处理方法,并并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施工参数、程序。
二、地基加固标准
1、加固深度≥6m;
2、地基承载力要求;
0~2m fk≥kpa;(粉性土)
fk≥kpa;(粘土、淤泥)
2~4m fk≥kpa;(粉性土)
fk≥kpa;(粘土、淤泥)
4~6m fk≥kpa;(粉性土)
fk≥kpa;(粘土、淤泥)
3、表层2.0m内地基回弹模量E=Mpa。
三、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基本技术要求
3.1施工小区划分
施工区划分为L(道路地基处理长度)×B(道路地基处理宽度)的矩形小区,其中L以道路的中心线为准。施工小区划分按㎡控制。
3.2前期准备工作
应对施工场地原状土每㎡测一组小螺钻及静力触探。分析现状的各土层分布特性、含水量及承载力。
3.3排降水
1、排水明沟与集水井
在道路两侧和m宽中央分隔带中央设排水明沟。道路两侧在距离红线外8m起开挖明沟,在m宽中央分隔带中央开挖明沟,明沟底宽1m,深1.5m,边坡1:1.5,明沟之间贯通,明沟交接处设置集水井。排水明沟采用竹篱笆加编织布的支护措施,以防明沟坍塌。
挖方、填方路段场地平整方法如下。
挖方路段:⑴当原地面标高高于路槽cm以上的,直接开挖至路槽上cm处;⑵开挖至路槽上cm时,如表层为淤泥,则开挖至路槽下cm,再覆盖cm现场粉性土。⑶当原地面标高大于路槽标高、低于路槽上cm时,可直接进行地基处理。
填方路段:⑴如遇沟浜,应按要求清淤后采用现场粉性土回填至原地面标高。⑵如现状表层土标高低于路槽标高,则直接进行地基处理。⑶如现状表层土标高低于路槽标高,且表层为淤泥,则需覆盖cm现状粉性土后,进行地基处理。
2、井点降水
井点降水每个小区(万㎡)第一遍降水设备(kw+7.5kw)布置台套,第二遍和第三遍井点降水布置8台套。
利用射流泵轻型真空井点系统,进行浅层真空降水。每遍强夯前均匀进行真空降水,共计降水三遍。
第一遍降水,井点管管长3m,井点间距2m,卧管间距3m,要求井点管周围灌粗砂至地面下cm,孔口地面以下cm内用粘土或淤泥封死。降水至2.5m以下,连续小时不断降水;同时对粘性土土中含水量应小于等于%,土中含水量大于上述控制值时,应延长降水时间。
第二遍降水在第一遍强夯后,采用一长一短相间的井点布置方式。短井点管管长3m,长井点管管长6m,井点间距3m,卧管间距4m。要求3m深井点管周围灌粗砂至地面下cm,孔口地面以下cm内用粘土和淤泥封死。第一遍强夯后立即插管降水,并将夯坑及地表的明水及时排掉,第二降水要求降至地面4.0m以下,连续降水7天;对粘性土土中含水量应小于等于%。当土中含水量大于上述控制值时,应延长降水时间。
第三遍降水在第二遍强夯后,采用一长一短相间的井点布置方式。短井点管管长3m,长井点管管长6m,井点间距3m,卧管间距4m。要求3m深井点管周围灌粗砂至地面下cm,孔口地面以下cm内用粘性土和淤泥封死。第二遍强夯后立即插管降水,
并将夯坑及地表的明水及时排掉。第三遍降水要求降至地面4.0m以下,连续降水7天。对粘性土土中含水量应小于等于%。当土中含水量大于上述控制值时,应延长降水时间。
3、外围封管
外围封管井点间距2m,管长6m,井管滤头处灌1米粗砂。外围封闭管在强夯全部结束后方能拆除。
4、水位观测管
水位管布置标准为每小区6孔,水位管管深6m,滤头长1.5m,并要求测管周围灌粗砂。
5、土中含水量检测
每遍降水后均应检测土中含水量,以控制真空降水时间。含水量检测一般㎡测1组。
3.4强夯施工参数
1、夯锤要求用T。夯锤质量在制作加工时,允许偏差控制在kg以内,但不得小于T,夯锤直径为2.5m。
2、夯点间距、夯击遍数和能量
第一遍夯点与第二遍夯点均为4m×4m正方形布置。第二遍夯点布置在第一遍夯印空缺位置的中心。第三遍夯点布置在第一、二遍夯印空缺位置。其中第一遍夯点布置时,最边上夯点中心离道路地基处理边线距离1.0m。第一遍一击,单点夯击能KNm,如不满足下述第5条控制标准,应减小夯击能;第二遍两击,单点夯击能KNm,如不满足下述第5条控制标准,应减小夯击能;第三遍两击,单点夯击能KNm,如不满足下述第5条控制标准,应减小夯击能。
3、相邻两遍夯击之间间歇时间
相邻两遍夯击之间间歇时间为7天,同时要求超空隙压力消散~%,水位满足要求。
4、第一遍强夯需要垫路基箱进行作业。
5、控制标准
⑴周围出现明显隆起,如一击时就出现明显隆起,则要适当降低夯击能,相邻夯坑内的隆起量≤5cm
⑵第二击夯沉量小于第一击夯沉量
⑶两击夯沉量≤cm
四、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施要步骤
⑴场区平整、推平至路槽上cm(预留cm超高);
⑵开挖明沟、集水井,由主体单位负责实施;
⑶夯前第一遍真空降水,降至地面以下2.5m;对粘性土土中含水量应≤%;
⑷平整场地,垫路基箱进行第一遍强夯,击数一击,单点夯击能KNm,第一遍强夯后马上布井点管进行第二遍降水。
⑸第二遍真空降水,降至地面以下4.0m;对粘性土土中含水量应≤%;
⑹平整场地,进行第二遍强夯,击数两击,单点夯击能KNm;
⑺第三遍真空降水,降至地面以下4.0m;对粘性土土中含水量应≤%;
⑻平整场地,进行第三遍强夯,击数两击,单点夯击能KNm;
⑼推平
⑽检测
由于场地回填土土性变化较大,局部地方土性较差,施工时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施工参数,但调整前必须通知指挥部、设计和监理单位,经同意后方可施工。
煤气柜底部淤泥怎么清理
煤气柜底部淤泥清理方法:
1、采用清水和分解反应制剂清洗废渣,去除外附残留有害物质;
2、对清洗后的水按残留废水的处理方法处理、排放;
3、经初步处理后剩余残留废渣,排净积水后向污泥中投加混凝剂、助凝剂,使废渣凝聚脱水。并排至垃圾填埋场,埋入2m地下;
4、底部油沟上部的污水含油较少可直接送煤化工进行生化处理,底部油沟内油污、煤焦油及其它污物用煤粉混合后送至炼焦工序回炉处理。在进柜清理过程中要佩戴好防毒面具,穿好防护服,并采取好通风措施,确保人员安全;
5、柜底板上的油水混合物及沥青层在拆除完毕柜侧板后进行。柜底板易燃物、污物清理完毕后进行焊接同定柜底板清理出的沥青、煤焦油、油污等有毒、有害物质,用专用车辆送至煤场与煤粉混合后回炉处理;
6、活塞板煤气侧萘垢、焦油等,在柜底板有毒、有害物质清理完毕后进行,清理出的垢块可送至煤场与煤粉混合后回炉或送至垃圾填埋场处理。
河道清淤淤泥污水的处理方案有哪些?
1.水下清淤: 抓斗式清淤、 泵吸式清淤、 普通绞吸式清淤水下清淤一般指将清淤机具装备在船上,由清淤船作为施工平台在水面上操作清淤设备将淤泥开挖,并通过管道输送系统输送到岸上堆场中。水下清淤有以下几种方法。
a.抓斗式清淤:利用抓斗式挖泥船开挖河底淤泥,通过抓斗式挖泥船前臂抓斗伸入河底,利用油压驱动抓斗插入底泥并闭斗抓取水下淤泥,之后提升回旋并开启抓斗,将淤泥直接卸入靠泊在挖泥船舷旁的驳泥船中,开挖、回旋、卸泥循环作业。清出的淤泥通过驳泥船运输至淤泥堆场,从驳泥船卸泥仍然需要使用岸边抓斗,将驳船上的淤泥移至岸上的淤泥堆场中。
抓斗式清淤适用于开挖泥层厚度大、施工区域内障碍物多的中、小型河道,多用于扩大河道行洪断面的清淤工程。抓斗式挖泥船灵活机动,不受河道内垃圾、石块等障碍物影响,适合开挖较硬土方或夹带较多杂质垃圾的土方; 且施工工艺简单, 设备容易组织, 工程投资较省,施工过程不受天气影响。 但抓斗式挖泥船对极软弱的底泥敏感度差, 开挖中容易产生“掏挖河床下部较硬的地层土方, 从而泄露大量表层底泥, 尤其是浮泥” 的情况; 容易造成表层浮泥经搅动后又重新回到水体之中。 根据工程经验[3-5] , 抓斗式清淤的淤泥清除率只能达到 % 左右, 加上抓斗式清淤易产生浮泥遗漏、 强烈扰动底泥, 在以水质改善为目标的清淤工程中往往无法达到原有目的。
b.泵吸式清淤:也称为射吸式清淤,它将水力冲挖的水枪和吸泥泵同时装在1 个圆筒状罩子里, 由水枪射水将底泥搅成泥浆, 通过另一侧的泥浆泵将泥浆吸出, 再经管道送至岸上的堆场, 整套机具都装备在船只上, 一边移动一遍清除。 而另一种泵吸法是利用压缩空气为动力进行吸排淤泥的方法, 将圆筒状下端有开口泵筒在重力作用下沉入水底, 陷入底泥后, 在泵筒内施加负压, 软泥在水的静压和泵筒的真空负压下被吸入泵筒。 然后通过压缩空气将筒内淤泥压入排泥管, 淤泥经过排泥阀、 输泥管而输送至运泥船上或岸上的堆场中。
泵吸式清淤的装备相对简单,可以配备小中型的船只和设备,适合进入小型河道施工。一般情况下容易将大量河水吸出,造成后续泥浆处理工作量的增加。同时,我国河道内垃圾成分复杂、大小不一,容易造成吸泥口堵塞的情况发生。
c.普通绞吸式清淤:普通绞吸式清淤主要由绞吸式挖泥船完成。绞吸式挖泥船由浮体、铰绞刀、上吸管、下吸管泵、动力等组成。它利用装在船前的桥梁前缘绞刀的旋转运动,将河床底泥进行切割和搅动,并进行泥水混合,形成泥浆,通过船上离心泵产生的吸入真空,使泥浆沿着吸泥管进入泥泵吸入端,经全封闭管道输送(排距超出挖泥船额定排距后, 中途串接接力泵船加压输送) 至堆场中。
普通绞吸式清淤适用于泥层厚度大的中、大型河道清淤。普通绞吸式清淤是一个挖、运、吹一体化施工的过程,采用全封闭管道输泥,不会产生泥浆散落或泄漏; 在清淤过程中不会对河道通航产生影响, 施工不受天气影响, 同时采用 GPS 和回声探测仪进行施工控制, 可提高施工精度。 普通绞吸式清淤由于采用螺旋切片绞刀进行开放式开挖, 容易造成底泥中污染物的扩散, 同时也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回淤现象。 底泥清除率一般在 %左右。 另外, 吹淤泥浆浓度偏低, 导致泥浆体积增加, 会增大淤泥堆场占地面积。
2. 环保清淤
环保清淤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以水质改善为目标的清淤工程,另一方面则是在清淤过程中能够尽可能避免对水体环境产生影响。环保清淤的特点有:①清淤设备应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和挖掘精度, 防止漏挖和超挖, 不伤及原生土;②在清淤过程中,防止扰动和扩散, 不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 降低水体的混浊度, 控制施工机械的噪音,不干扰居民正常生活;③淤泥弃场要远离居民区, 防止途中运输产生的二次污染。
环保绞吸式清淤是目前最常用的环保清淤方式,适用于工程量较大的大、中、小型河道、湖泊和水库,多用于河道、湖泊和水库的环保清淤工程。环保绞吸式清淤是利用环保绞吸式清淤船进行清淤。环保绞吸式清淤船配备专用的环保绞刀头,清淤过程中,利用环保绞刀头实施封闭式低扰动清淤,开挖后的淤泥通过挖泥船上的大功率泥泵吸入并进入输泥管道,经全封闭管道输送至指定卸泥区。
环保绞吸式清淤船配备专用的环保绞刀头具有防止污染淤泥泄漏和扩散的功能,可以疏浚薄的污染底泥而且对底泥扰动小,避免了污染淤泥的扩散和逃淤现象,底泥清除率可达到% 以上; 清淤浓度高, 清淤泥浆质量分数达 % 以上, 一次可挖泥厚度为 ~ cm。 同时环保绞吸式挖泥船具有高精度定位技术和现场监控系统, 通过模拟动画,可直观地观察清淤设备的挖掘轨迹; 高程控制通过挖深指示仪和回声测深仪, 精确定位绞刀深度, 挖掘精度高。
淤泥固化技术处理
清淤泥浆的初始含水率一般在% 以上, 而淤泥的颗粒极细小, 黏粒含量都在 %以上, 这使得泥浆在堆场中沉积速度非常缓慢, 固结时间很长。 吹淤后的淤泥堆场在落淤后的两三年时间内只能在表面形成 cm 左右厚的天然硬壳层, 而下部仍然为流态的淤泥, 含水率仍在1. 5 倍液限以上, 进行普通的地基处理难度很大。 堆场表层处理技术则是利用淤泥堆场原位固化处理技术, 人为地在淤泥堆场表面快速形成一层人工硬壳层, 人工硬壳层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 满足小型机械的施工要求, 可以进行排水板铺设和堆载施工, 从而方便对堆场进一步的处理。 人工硬壳层的设计是表层处理技术的关键, 主要考虑后续施工的要求, 结合下部淤泥的性质, 通过试验和模拟确定硬壳层的强度参数和设计厚度, 人工硬壳层技术又往往和淤泥固化技术相结合形成固化淤泥人工硬壳层, 也可以利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 颗粒形成轻质人工硬壳层则效果更佳。
最新的清淤技术目前有以下几种:
a. 高浓度原位环保清淤方法。由于目前常用的环保清淤方法清淤出的淤泥浓度在%~%左右, 水分子的体积要远大于土颗粒的体积, 清淤泥浆的体积大约为颗粒的4~5倍。这些高含水泥浆往往需要较大的堆场进行放置, 很多清淤工程因为堆场场地的问题而受到严重制约。 高浓度原位环保清淤能够降低清淤过程中泥浆的增容率, 在中间输送过程中可以使泥浆含水率得到降低, 将淤泥直接变成可以用于填土的土材料使用。 因此, 为了节省占地和降低整个清淤和淤泥处理的成本, 高浓度原位环保清淤技术已经成为未来
的发展趋势。
b. 堆场淤泥快速排水技术。目前大多数内河清淤的淤泥都在堆场中堆放。淤泥堆场经过地基处理,解决其长期沼泽状态的问题后可用于建设、景观、农田利用的土地。而这一地基处理过程就是淤泥固结排水的过程。淤泥黏粒含量高,透水性差,在自重作用下的固结时间长,自重固结后的强度低。淤泥的快速排水固结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软黏土地基使用的真空预压法和堆载预压法,对于淤泥往往难以发挥良好的效果。淤泥含水率极高,处于流动状态,颗粒之间的有效应力非常低,在高压抽真空的状态下淤泥颗粒会和间隙水一起流动,从而使排水板出现淤堵而无法排水。如何解决排水系统的淤堵问题成为淤泥快速排水的关键。堆场淤泥快速排水技术是在淤泥内铺设多层多排水平排水通道,其层间距、排间距都在~ cm左右, 以形成高密度泥下排水网络。将该网络与地面密封的水平排水管密封连接, 再与射流排水装置连接后抽气抽水, 可加快淤泥的排水速度。 目前这一技术开发和其中的关键问题尚处于探索的初期阶段。
淤泥资源化利用技术
淤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包括把淤泥制成砖瓦的热处理方法。热处理方法是通过加热、烧结将淤泥转化为建筑材料,按照原理的差异又可以分为烧结和熔融。烧结是通过加热~1 ℃,使淤泥脱水、有机成分分解、粒子之间黏结,如果淤泥的含水率适宜,则可以用来制砖或水泥。熔融则是通过加热1 ~1 ℃使淤泥脱水、有机成分分解、无机矿物熔化,熔浆通过冷却处理可以制作成陶粒。热处理技术的特点是产品的附加值高,但热处理技术能够处理的淤泥量非常有限,比如普通制砖厂1年大概能消耗淤泥5万m3, 不能满足目前我国疏浚淤泥动辄上百万立方米发生量的处理需求, 从淤泥的大规模产业化处理前景来讲, 固化、 干化、 土壤化的淤泥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具有生命力的, 若与堆场处理技术相结合则更能显示出效益。
使用美邦环保的污泥脱水机,能有效的降低淤泥含水量,降低后期烘干成本,淤泥进来,泥饼+清水出来,清水能养鱼!国家高科技企业认证,产品技术信得过,市场认可,口碑良好,是你河道清淤的明智之选!
黑臭水体主要有哪些,在水环境生态修复中使用什么工艺方法较好?
什么是城市黑臭水体,哪些水体属于城市黑臭水体,这是需要首先明确的概念。根据《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城市黑臭水体是指城市建成区内,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黑色或泛黑色),和(或)散发出令人不适气味(臭或恶臭)的水体的统称。根据黑臭程度的不同,可将其细分为“轻度黑臭”和“重度黑臭”两级。“轻度黑臭”和“重度黑臭”的分级标准如下表所示。
城市黑臭水体污染程度分级标准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城市黑臭水体分级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透明度、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ORP)和氨氮(NH3-N)。值得注意的是,有机物污染是导致黑臭的直接原因(第一要因),但评价指标并不包括用以表征有机物含量的化学需氧量(COD)或生化需氧量(BOD),这主要是因为COD或BOD虽是导致黑臭的诱导因素,但不是黑臭水体的特征。
水体为什么会变黑水体为什么会变臭黑臭水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含量过高时,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物分解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使水体转化成缺氧或厌氧状态。在缺氧和厌氧条件下,水体中的铁、锰等金属离子与水中的硫离子形成硫化亚铁、硫化锰等化合物。悬浮颗粒吸附硫化亚铁、硫化锰等,致使水体变黑;有机物腐败、分解,产生氨、硫化氢、硫醇、硫醚、有机胺和有机酸等恶臭物质,致使水体变臭。由此,不难分析出影响水体黑臭的主要因素有:有机污染物浓度、营养物质浓度、污染时间(污染形成后经历的时间)、水力条件、温度条件等。
黑臭水体主要治理技术在程庆霖先生《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方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有较为详尽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综述成文稍早,部分技术(如膜生物反应器MBR)尚未在黑臭水体治理与资源化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故未引起相当的重视。本系列文章将在后期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新技术做简单综述。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体系(《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
黑臭水体治理的思路先行,避免为了治理黑臭而治理黑臭。黑臭水体治理思路可谓“百花齐放”,表面上看非朱即墨,实则殊途同归,总体可以概括为“系统分析、综合施策”。“系统分析“是指必须系统分析城市黑臭水体水质水量特征及污染物来源,包括点源污染源(排放口直排污废水、雨季溢水、初期雨水等)、面源污染源(各类降水所携带的污染负荷、农村畜禽养殖废水等)以及内源污染源(底泥污染物、漂浮物、悬浮物等),“系统分析”保障了“综合施策”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综合施策”既指综合控源截污、内源控制以及生态修复等黑臭水体治理技术,避免单一治理技术的局限性,即再好的单一治理技术也不能彻底解决水体黑臭问题,亦指综合水体污染程度、污染原因和污染阶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用相对适宜的治理方案。根据污染程度与治理目标的不同,将黑臭水体治理分为应急治理、水质改善和长效保持三个阶段。在应急治理阶段,针对黑臭严重水体,采取有效措施,短期内快速缓解和消除黑臭现象。主要技术实施要点为:(1)截污,控制外源污染物的进入;(2)投加絮凝剂、除藻剂等药剂,快速去除污染物;(3)底泥清淤,将大量污染物迁移出水体;(4)补水(地表水或再生水),快速迁移、稀释污染物质。在水质改善阶段,经过应急处理措施,黑臭现象缓解之后,进一步减轻水体污染负荷,采取工程措施净化水质,恢复水体景观功能。主要技术实施要点为:(1)人工增氧(曝气、纯氧增氧、化学增氧等),防止厌氧分解,提高水体中有机污染物质的降解速度;(2)投加底质改良剂或氮磷控制剂,降低内源污染释放(仅适用于滞流型水体、封闭和半封闭型水体);(3)旁路处理,对水体进行循环处理;(4)植物净化(植物塘、生态浮岛等),利用水生植物的净化功能改善水质。在长效保持阶段,黑臭水体治理后,可能会面临污染负荷再度升高等问题,使得水体水质恶化和黑臭反复,因此需要保证水质有效管理,确保水质改善效果的长效性。主要技术实施要点为:(1)清水补给,通过补水加快水体循环;(2)生态修复,提高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3)水华控制,消除黑臭后的水体,仍然是富营养化水体,藻类容易暴发,最终导致黑臭,应采取必要措施控制水华。
学习污水处理技术上易净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