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龄有两种计算公式:污泥龄=曝气池有效容积*污泥浓度/*每小时排泥量*流污泥浓度。污泥龄=曝气池有效容积*污泥浓度/(*每小时排泥量*流污泥浓度+日出水量*出水ss浓度)。
一、污泥龄简介
污泥泥龄是指曝气池中活性污泥的总量与每日排放的污泥量之比,它是活性污泥在曝气池中的平均停留时间,因此有时也称为生物固体的平均停留时间,单位为d。
控制污泥龄是选择活性污泥系统中微生物种类的一种方法。污泥龄是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设计和运行的重要参数,能说明活性污泥微生物的状况,世代时间长于污泥龄的微生物在曝气池内不可能繁衍成优势种属。
如硝化细菌在℃时,世代时间为3d,当污泥龄小于3d时,其不可能在曝气池内大量繁殖,不能成为优势种属在曝气池进行硝化反应。
二、泥龄长短
对于有回流的活性污泥法,污泥泥龄就是曝气池全池污泥平均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以天计)。
泥龄长,处理效果好,污泥量也少;但太长,则将使污泥老化,影响沉淀。普通活性污泥的泥龄一般为3-4天之间,对于高负荷活性污泥法,污泥泥龄为0.2-0.4天。泥龄必须不短于所需利用的微生物的世代期,才能使该微生物在曝气池内繁殖壮大。
一般常利用系统稳定平衡运行时的池中的总泥量(MLSS×曝气池体积)除每日排除的剩余污泥量(或每日进泥量)计算求得活性污泥的泥龄。
三、污泥控制方法
控制污泥龄是选择活性污泥系统中微生物种类的一种方法。如果某种微生物的世代期比活性污泥系统长,则该类微生物在繁殖出下一代微生物之前,就被以剩余活性污泥的方式排走,该类微生物就永远不会在系统内繁殖起来。
反之如果某种微生物的世代期比活性污泥系统的泥龄短,则该种微生物在被以剩余活性污泥的形式排走之前,可繁殖出下一代,因此该种微生物就能在活性污泥系统内存活下来,并得以繁殖,用于处理污水。
排泥量=(实测MLSS-维持MLSS)×好氧池体积/回流污泥浓度
排泥量=(MLSS×好氧池容积-BOD5×流量/(F/M)}/回流污泥浓度
排泥量=MLSS/RSS×曝气池体积/SRT
楼主对照分析:
1、曝气池曝气量过大,污泥自氧化(污泥颜色发白,细小)
2、曝气池DO过小,污泥厌氧反硝化的上浮(污泥成块有臭味)
3、泥龄过高,没有及时排泥,导致污泥腐化(污泥没有味道)
4、污泥中毒,发生解絮(这应该悬浮了,呵呵)
活性污泥法的运行管理比较复杂,影响系统工作效率的因素很多,往往由于设计和运行管理不善出现一系列异常现象,使处理水质变差,污泥流失,系统工作破坏。下面分析几种典型的异常现象。 1.污泥膨胀 活性污泥膨胀是管理中多发的异常现象。它的主要特征是:污泥结构松散,质量变轻,沉淀压缩性差;SV值增大,有时达到%,SVI达到以上,大量污泥流失,出水浑浊,二次沉淀池难以固液分离,回流污泥浓度低,无法维持曝气池正常工作。 关于污泥膨胀的成因的解释很多,一般分为丝状菌膨胀和非丝状菌膨胀两类。丝状菌膨胀是由于活性污泥中丝状菌过量发育的结果。活性污泥是菌胶团细菌与丝状苗的共生系统,目前已鉴别的丝状菌有多种。在丝状菌与菌胶团细菌平衡生长时,不会产生污泥膨胀问题,只有当丝状菌生长超过菌胶团细菌时,大量的丝状菌从污泥絮体中伸出很长的菌丝体,菌丝体互相搭接,构成一个框架结构,阻碍茵胶团的絮凝和沉降,引起膨胀问题。 那么,丝状菌为什么会在曝气池中过度增殖呢表面积/容积比假说认为,丝状茵的比表面积比絮状菌大得多,因而在取得低浓度底物(BOD、DO、N、P等)时要有利得多。例如菌胶团要求溶解氧至少0.5mg/L,而丝状菌在溶解氧低于0.1mg/L的环境中也能较好地生长。所以,在低底物条件下,易发生污泥膨胀。 经验表明,当废水中含有大量溶解性碳水化合物时易发生由浮游球衣细菌引起的丝状膨胀;含硫化物高的废水易发生由硫细菌引起的丝状膨胀;当水温高于℃,pH值低于6时,营养失调,负荷不当以及工艺原因都容易引起丝状菌膨胀。 非丝状菌膨胀主要发生在废水水温较低而污泥负荷太高时,此时细菌吸附了大量有机物,来不及代谢,在胞外积贮大量高粘性的多糖类物质,使表面附着水大大增加,很难沉淀压缩。与丝状菌膨胀不向,发生非丝状菌膨胀时,处理效能仍很高,出水也清澈,污泥镜检看不到丝状菌。 发生污泥膨胀后,应判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置。通常办法有: ①控制曝气量,使曝气池保持溶解氧1~4mg/L。 ②调整pH值。 ③如营养比失调,可适量投加含N、P化合物,使BOD5:N:P=:5:1。 ④投加一些化学药剂(如铁盐凝聚剂、有机阳离子絮凝剂、硅藻土、黄泥等惰性物质以及杀菌剂等),适量投加杀菌剂,对丝状菌膨胀投氯~mg/L,非丝状菌膨胀投氯5~mg/L,连续投加2周至SVI正常为止。 ⑤调整污泥负荷,通常用处理后水稀释进水。 ⑥短期内间歇曝气(闷曝)。 2.污泥上浮 污泥上浮的原因很多,一些是由于污泥被破碎,沉速减小而不能下沉,随水飘浮而流失;一些是由于污泥颗粒挟带气体或油滴,密度减小而上浮。例如,当曝气沉淀池的导流区过小,气水分离不良、或进水量过大,气泡来不及分离、被带到沉淀区,挟带有气泡的污泥在沉淀区上浮到水面形成飘浮污泥,当回流缝过大时,曝气区的大量小气泡从回流缝窜至沉淀区,表曝机转速过大,打碎污泥絮体等都导致污泥上浮。 如果操作不当,曝气量过小,二次沉淀池可能由于缺氧而发生污泥腐化,即池底污泥厌氧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促使污泥上浮。 当曝气时间长或曝气量大时,在曝气池中将发生高度硝化作用,使混合液中硝酸盐浓度较高。这时,在沉淀池中可能由于反硝化而产生大量N2或NH3,而使污泥上浮。 此外,当废水中含油量过大时,污泥可能挟油上浮;当废水温度较高,在沉淀池中形成温差异重流时,将导致污泥无法下沉而流失。 发生污泥上浮后应暂停进水,打碎或清除浮泥,判明原因。调整操作。如污泥沉降性差,可适当投加混凝剂或惰性物质,改善沉淀性;如进水负荷过大应减小进水量或加大回流量;如污泥颗粒细小可降低曝气机转速;如发现反硝化,应减小曝气量,增大污泥回流量或排泥量;如发现行泥腐化,应加大曝气量,清除积泥,并设法改善池内水力条件。 3.泡沫问题 工业废水中常含有各种表面活性物质,在采用活性污泥法时,曝气池面常出现大量泡沫,泡沫过多时将从池面逸出,影响操作环境,带走大量污泥。当采用机械曝气时,泡沫阻隔空气,妨碍充氧。因此,应采取适当的消泡措施,主要包括表面喷淋水或除沫剂。常用除沫剂为机油、煤油、硅油等,投量为0.5~1.5mg/L。通过增加曝气池污泥浓度或适当减小曝气量、也能有效控制泡沫产生。当废水中含表面活性物质较多时,宜预先用泡沫分离法或其他方法去除。
曝气池的SV可以作为排泥指标,针对不同类别的废水,可以制订一个标准,如SV超过%,就可以排泥
另外,回流污泥的SV可以结合污泥回流泵的流量来判断污泥回流量,也可以判断沉淀池的沉淀效率
加大排泥,这么高的污泥浓度只会加重你的曝气系统的负担。
SVI在左右,加上你没有提高其他数据资料,感觉没有多大问题。
由于你没有提供其他资料数据,我就大致给你一个污泥浓度目标值吧。把污泥浓度降到-。措施就是加大排泥。
以我的经验来看。每年2-4月天气由冷转暖的这一段时间里,就会出现污泥浓度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的现象,这个增加速度大大超出了一般正常排泥速度。这个时候需要加大排泥、加大曝气。
我们从2月底仅仅3天时间气温就从左右上升到最高气温将近度,并且最低气温持续在度以上,一直到现在(今年天气的确有点反常,往年最低气温持续在度以上要到4月份以后)。我们采取的措施就是加大排泥,污泥脱水从原先的每天只有白天进行变为全天小时运行。用了2个星期才搞定。
造成这个时间段内污泥浓度急剧增加的原因我认为是:由于冬季气温低,污泥活性不强,导致很多污染物被吸附在菌胶团表面没有被及时分解。等到气温回升,有利于菌种的繁殖,加上拥有一个冬季被吸附在菌胶团表面的营养物,就使得污泥baozha性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