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要看你在设计的时候,污泥负荷是多少了,在实际调试过程中,也有可能少于或超过设计的处理能力。
一般来说污泥负荷在0.3~0.5kg/(kg.d)时,去除率都能够达到%以上(当然要看你污水的生化性能怎么样,也就是食微比F/M),假设你的污水生化性能良好,污泥负荷选0.5kg/(kg.d),污泥浓度为mg/L(3Kg/m^3),则方就有*3=Kg活性污泥,则每天可处理的COD就有*0.5=Kg,因原水里每方含有mg/L=1Kg/m^3COD,设去除率为%,则每天可进入系统的废水总量为Kg*1.1/1Kg/m^3=.5m^3
2 、当采用炉渣等粒状填料时,填料层下部0.5m高度范围内的填料粒径宜采用~mm,其上部填料粒径宜采用~mm(常用炉渣填料的理化性能见附录B)
3 、当采用蜂窝填料时,孔径宜采用~mm。材料宜为玻璃钢、聚氯乙烯等。
4 、不同类型的填料可组合应用。
5、推荐填料上的污泥浓度与负荷 填料种类 填料上污泥浓度(kgMLSS/m2) 填料层有机负荷(kgBOD5/m3·d) 软性填料 0.5~1.5 2.0~3.0 半软性填料 1.5~2.0 1.5~2.0 纤维束组合填料 0.5~2.5 2.0~2.5 弹性立体填料 2.5~3.0 1.5~2.0 悬浮填料 3.5~5.5 6.5~9.5
1. 如果原废水的B/C值大于0.3,建议放弃A段;
2. 低负荷的O段要严格控制DO在1-1.5mg/l,适当调整C:N:P接近:5:1;
3. 立竿见影的方法,外接菌种把SV提到%,MLSS控制在mg/l,SVI控制在;
你这种现象初步怀疑是曝气过量,你应测定池内溶解氧,调试期间溶解氧浓度可控制在2~3mg/L,多天没挂上膜,调试方法肯定有问题,每次闷曝不宜超过小时,闷曝时不进水,停止曝气后,尽快给接触氧化池换水,换水过程中应避免污泥外流,如此循环,直至挂膜成功,系统可进入连续运行。还应控制水温,污染物浓度(尤其是对污泥有毒害作用的),PH等指标
在工业废水处理工程中常用培养活性污泥(菌种)的方法为:
1. 向好氧池注入清水(同时引入生活污水)至一定水位,并注意水温。
2. 按风机操作规程启动风机,鼓风。
3. 向好氧池投加经过滤的浓粪便水(当粪便水不充足时,可用化粪池和排水沟内的污泥补充。),使得污泥浓度不小于mg/L,BOD达到一定数值。
4. 有条件时可投加活性污泥的菌种,加快培养速度。
5. 按照活性污泥培养运行工艺对反应池进行曝气、搅拌、沉降、排水。
6. 通过镜检及测定沉降比、污泥浓度,注意观察活性污泥的增长情况。并注意观察在线PH值、DO的数值变化,及时对工艺进行调整。
7. 测定初期水质及排水阶段上清液的水质,根据进出水NH3-N、BOD、COD、NO3-、NO2-等浓度数值的变化,判断出活性污泥的活性及优势菌种的情况,并由此调节进水量、置换量、粪水、NH4Cl、H3PO4、CH3OH的投加量及周期内时间分布情况。
8. 注意观察活性污泥增长情况,当通过镜检观察到菌胶团大量密实出现,并能观察到原生动物(如钟虫),且数量由少迅速增多时,说明污泥培养成熟,可以进生产废水,进行驯化。
活性污泥的驯化步骤
1. 通过分析确认来水各项指标在允许范围内,准备进水。
2. 开始进入少量生产废水,进入量不超过驯化前 处理能力的%。同时补充新鲜水、粪便水及NH4Cl。
3. 达到较好处理后,可增加生产废水投加量,每次增加不超过~%,同时减少NH4CL投加量。且待微生物适应巩固后再继续增生产废水,直至完全停加NH4Cl。同步监测出水CODcr浓度等指标,并观察混合液污泥性状。在污泥驯化期还要适时排放代谢产物,即泥水分离后上清液。
4. 继续增加生产废水投加量,直至满负荷。满负荷运行阶段,由于池中已培养和保持了高浓度、高活性的足够数量的活性污泥,池中曝气后混合液的MLSS达到mg/1,此过程同步监测溶解氧,控制曝气机的运行,并进行污泥的生物相镜检。
调试期间的监测和控制
在调试及运行过程有许多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进水CODcr浓度、pH值、温度、溶解氧等,所以对整个系统通过感官判断和化学分析方法进行监测是必不可少的。根据监测分析的结果对影响因素进行调整,使处理达到最佳效果。
1、温度
温度是影响整个工艺处理的主要环境因素,各种微生物都在特定范围的温度内生长。生化处理的温度范围在~℃,最佳温度在~℃。任何微生物只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存,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可大量生长繁殖。在污泥培养时,要将它们置于最适宜温度条件下,使微生物以最快的生长速率生长,过低或过高的温度会使代谢速率缓慢、生长速率也缓慢,过高的温度对微生物有致死作用。
2、pH值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物质代谢与pH值密切相关。大多数细菌、原生动物的最适pH值为6.5~7.5,在此环境中生长繁殖最好,它们对pH值的适应范围在4~。而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的曝气系统中,作为活性污泥的主体,菌胶团细菌在6.5~8.5的pH值条件下可产生较多粘性物质,形成良好的絮状物。
3、营养物质
废水中的微生物要不断地摄取营养物质,经过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使复杂的高分子物质或高能化合物降解为简单的低分子物质或低能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通过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利用分解代谢所提供的能量和物质,转化成自身的细胞物质;同时将产生的代谢废物排泄到体外。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素为微生物生长的条件。废水中应按BOD5∶N∶P=∶4∶1的比例补充氮源、含磷无机盐,为活性污泥的培养创造良好的营养条件。
4、悬浮物质SS
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物,通过预处理悬浮物已大部分去除,但也有部分不能降解,曝气时会形成浮渣层,但不影响系统对污水的处理。
5、溶解氧量DO
好养的生化细菌属于好氧性的。氧对好氧微生物有两个作用:①在呼吸作用中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②在醇类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中需要氧。且只有溶于水的氧(称溶解氧)微生物才能利用。
在活性污泥的培养中,DO的供给量要根据活性污泥的结构状况、浓度及废水的浓度综合考虑。具体说来,也就是通过观察显微镜下活性污环保泥的结构即成熟程度,测量曝气池混合液的浓度、监测曝气池上清液中CODCr的变化来确定。根据经验,在培养初期DO控制在1~2mg/l,这是因为菌胶团此时尚未形成絮状结构,氧供应过多,使微生物代谢活动增强,营养供应不上而使污泥自身产生氧化,促使污泥老化。在污泥培养成熟期,要将DO提高到3~4mg/l左右,这样可使污泥絮体内部微生物也能得到充足的DO,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根据污泥培养情况逐步提高DO。
特别注意DO不能过低,DO不足,好氧微生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正常的生长规律将受到影响,新陈代谢能力降低,而同时对DO要求较低的微生物将应运而生,这样正常的生化细菌培养过程将被破坏。
6、混合液MLSS浓度
微生物是生物污泥中有活性的部分,也是有机物代谢的主体,在生物处理工艺中起主要作用,而混合液污泥MLSS的数值即大概能表示活性部分的多少。对高浓度有机污水的生物处理一般均需保持较高的污泥浓度,本工程调试运行期间MLSS范围在:4.4~5.6g/l之间,最佳值为4.8g/l左右。
7、进水CODcr浓度,进水中有机物浓度对处理影响很大。
8、污泥的生物相镜检
活性污泥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各类微生物也呈现出不同的比例。细菌承担着分解有机物的基本和基础的代谢作用,而原生动物〈也包括后生动物〉则吞食游离细菌。污水调试运行期间出现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有细菌、绿藻等藻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原生动物有太阳虫、盖纤虫、累校虫等,后生动物出现了线虫。调试运行后期混合液中固着型纤毛虫,如累校虫的大量存在,说明处理系统有良好的出水水质。
9、污泥指数SVI,正常运行时污泥指数在/mg左右。
正常。污泥浓度是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所含干污泥的重量,其单位是mg/L。对于不同的污水处理系统,污泥浓度可能会有所不同。活性污泥法中,正常活性污泥的浓度范围为-mg/L,而接触氧化法中污泥浓度可能相对较低,一般在-mg/L左右。如果该mg/L的污泥浓度是活性污泥法中的数据,属于比较高的水平,表明污泥的活性较好。